中外基金会秘书长话“引领”|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实录(中)
发布时间: 2018-11-28 点击次数:1

主题:基金会如何引领行业共同价值

时间:2018年11月23日8:00-10:00

地点: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 大宴会厅-1

联合承办机构: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

合作机构: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深德公益、SGS集团

主持人: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裴彬

参与嘉宾: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零慧、深德公益创始人、“育”公益创投基金共同创始人张红岩
       【裴彬】:刚刚吕全斌老师讲了,实际上公益慈善是非常有趣的社会实践的过程。我知道友成企业家基金会引领了很多社会创新,其中最早提倡了价值引领。我想问零慧老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作为先行者有价值引领,有技术引领,有人才引领,你能不能展开来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零慧】:非常感谢裴彬老师的问题,很多人问友成基金会在干什么,如果大家只从一个层面,只了解我们一个项目的话,可能会觉得友成是不是做电商扶贫的?是不是做教育的?是不是做社会企业支持的?还有说是不是做互联网公益的?
       大家在问完这些问题之后,会发现友成其实在做社会创新。刚刚老师们说到的生态,其实在我们2007年成立的时候,公益的生态非常早期,社会创新的生态就更没有了。我们一方面要做社会创新理念的研究、价值的引领、翻译书,带着学者和实践者出去看,去研讨,做这样的一些思想的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自我的实践,因为社会创新这个事情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做,也没有成熟的机构摆在那儿,友成就把钱给它,它能把社会创新做出来,当时不存在。因此我们自己也做了非常多的操作型的项目,包括电商扶贫、教育扶贫,现在既有操作、也有资助、还有合作,所以这个模式非常的丰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人变了所有的事就都变了。我们发现其实人才当中有两类人是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每一个基金会,不管是公募还是非公募,我们应该着眼点从哪儿切?一类就是领袖型的,领导力特别强的人,不管是在行业的枢纽组织当中,还是受益人群当中都存在领导力很强的人。
       还有一类就是普惠的,大众的,这两类工作方式是完全不太一样的,或者说解决思路也不太一样的。友成在设计项目的时候就要兼顾这两类人,我们发现和支持新公益领袖有非常多的形式。我们近几年尝试当中,就用互联网新的技术来解决我们所说普惠的,大家都能受益的群体。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乡村现在有300万的乡村教师,这样庞大的人群,一个基金会或者一个社会组织怎么去服务他们?他们的水平提升了孩子的教育才有保障。我们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把这当中的青年教师先找出来,有30万左右,瞄准他们,因为青年教师特别活跃,特别能接受新鲜事物,我们给他们什么呢?友成基金会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角色,我们先要去跟教育部谈,跟北师大谈,然后跟很多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很多年教育的NGO谈,比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等。还有一个群体大家不能忽视,就是跟你在做同样事情的企业要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基金会怎么引领,说的都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怎么帮助它,它需要行政支持、学习等等。但我们还发现企业(例如沪江网、洋葱数学等)或者社会大众在参与这样的社会议题的时候,他们的的力量不可忽略。我们怎么去用社会价值,用我们的项目可参与的模式把他们引领进来,这个更为重要。我觉得可能基金会在这个角度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我们并不依附他们存在。我们可以以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的角度去跟他们对话,他们也很愿意。因为你不靠着他,他没有压力,所以他很愿意跟我们来合作。这样我们就整合了社会组织、企业、学术机构、政府的方方面面的资源。
       我们把这些资源方打包了以后,我们跟当地的教育局谈,用互联网的方式,把包括北师大教师培训的课程,还有各种的新教育资源课程带到乡村老师那儿去,效率大大提高。我们还特别注意的是激励机制的建设。我们选出来金种子的乡村老师,他们也需要被看见,他们也需要发挥他们价值。
       其实我们现在时代的发展,已经和原来中心化的结构非常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不想听谁的,我只要在我的朋友圈,或者在影响范围内,大家觉得我有价值,我就得到了认可。我觉得这样的思想不管是在考虑合作伙伴,还是其他的受益人都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变化。
       我们原以为基金会所拥有的权力,我们自己要很慎重地使用它。现在我们处在万物互联的阶段,我们所有的激励可能在这样的互联的状态下,它要被看见,它自己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要设定非常好的标准和规则。这个标准和规则接下来会有很多的讨论。
       关于如何引领行业或者生态,人才很关键,除了应用技术、联合企业以外,还需要考虑我们如何跟政府建设性的合作,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我们现在在座的也许都还不知道,是90后、00后才知道的事情,我们从基金会的角度也要有这样的意识,不是自嗨,一定是非常open的生态,不断有源源活水的生态。
       【裴彬】:我觉得我们这种互动非常好,刚刚零慧在讲基金会影响或引领社会创新实验的时候,其实就提到了与企业家的关系。正好到了张红岩老师,张红岩老师等既做战略咨询,又做投资。我特别希望张红岩老师能从企业家、从投资者这个角度,谈谈整个公益生态构建当中,还需要哪些东西?或者我们还需要哪些能力建设,或者是需要哪些战略?
       【张红岩】:谢谢裴彬老师,基本上给我一个开放的题目,让我自由发挥,这个题目很大、很多元。我的主业是企业战略,包括非盈利的战略,以及公益创投。我有3分钟时间,就从一个视角去讲,就是战略这个角度。
       我们不管给企业还是非盈利机构做战略,其实都在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说我们到底可以做什么,老百姓需要我们做什么,党和政府需要做什么,我的同行可以做什么,最后是我可以做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说我擅长做什么?我有什么技术优势,我有什么资源优势,可以让我做我擅长的东西,可以与别人差异化。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今天的主题词,就是价值的问题。不管我擅不擅长,不管别人做什么,短期之内和过去做什么,而是需要我做什么,我必须要做什么。
       这三个问题“可以做”、“擅长做”和“必须做”,这其实是给每一家合作伙伴做战略的时候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帮他梳理清楚外部和内部的问题。我想提到这三个问题里面最有刚性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必须做什么。
       也就是说,我的价值观,我的使命告诉我,即使我现在不擅长做这个事情,即使老百姓还没有看到这个需求,甚至党和政府没有看到需求,我必须着眼未来做这个事情。我认为这个事情是驱动一个机构战略和可持续长期发展最有力量的视角。
       为什么谈这个问题?结合我过去深德走了9年,为几十家基金会公益机构做过战略。我想想做过的三家最典型的基金会里面,比如说一家是很有名的家族基金会,第二个是中字头前10大里面很有名的基金会,第三个是去年完成的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的战略。
       那么三家基金会里面,我们做战略过程中,首先完成的是什么东西?——梳理大家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驱动你做这个事情。其实有一点五花八门价值观里面,有一点他们三家是共同的,不管是家族基金会也好,还是公募基金会也好,还是企业基金会也好,就是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敢为人先,三家基金会的词不一样,但是我们最后都成功地发现了也说服了所有的理事们,不管大家兴奋点在哪儿,我们选择的战略出发点都是面向未来的价值观,我认为这个是未来几十年里面,或者这个行业里面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上面的整个使命驱动、价值观驱动。不管这个使命和价值观是什么,不管有什么样多元化的元素在里面,但是使命驱动和价值观驱动,我觉得是所有的非盈利机构应该去考虑的事情。

分享到